首页 > 经济 > 正文

院士专家热议“沸腾时代”如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2023-08-17 13:02:23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瑞璇


(资料图片)

“世界气象组织称今年7月已经成为自1940年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月份,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甚至表示‘全球变暖时代结束,全球沸腾时代到来’……我们该如何应对?”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校长、浙江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高翔站在舞台中央指着大屏幕说。

在他看来,气候变化是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加剧了冰川融化、冻土融化,导致珊瑚礁大量死亡,触发了更多风险的临界点,同时也造成野火频发和碳排放量增加。高翔给出的建议是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前不久,2023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在浙江湖州举办,包括高翔在内的多位院士专家出席会议,并以“聚焦绿色低碳创新、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为主题发表演讲,结合各自实际分享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共同探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路径。

2023绿色低碳创新大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是支撑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高翔介绍,CCUS是实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关键技术,欧洲正在大规模推动和利用这一技术,目前已突破每吨100欧元的捕集成本。

我国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探索。高翔举了一个例子:浙江在兰溪电厂建立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的工程技术验证平台,已经实现1.5万吨的二氧化碳捕集和资源化利用。他说,通过这些技术,未来可以构建适合不同场景的零碳园区,利用各种零碳燃料将拓宽未来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

同样研究碳捕捉和CCUS技术的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工程师李阳。他指出,CCUS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项关键技术,这项技术主要包括捕集、输送、利用、封存四个环节。

捕集成本过高是CCUS技术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国际能源署希望未来能将其成本降低50%到75%,如此实现CCUS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李阳所在的团队,正在攻关低能耗、低成本捕集技术和二氧化碳捕集转化一体化技术,以有效降低CCUS成本。

工业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60%-70%,是目前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李阳提出,可以将传统的化工、煤电、水泥、钢铁等难以深度脱碳的产业与CCUS技术相结合,构建工业行业的低碳/零碳产业链。目前,齐鲁石化胜利油田已经运用此项技术进行驱油利用封存。

要推动绿色低碳创新,离不开一个关键词:生态产品第四产业。

“这是指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生态资源为核心要素,生态系统过程为主要生态生产力,通过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市场交易、开发经营等方式,将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产业集合。”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在当天会议上解释着“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定义。

据他介绍,“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强调的生态产品,是以生态资源为核心,结合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劳动等社会资本投入所创造出的终端产品或服务。浙江省是全国在生态文明创新实践方面走在最前列的省份之一,而湖州作为浙江在生态文明方面实践的重要地市,是发展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优秀样本。

王金南指着屏幕中的一张图表介绍:这张图是湖州市2005年到2022年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数据对比,由图可知,湖州的经济发展呈上升状态,它的环境质量指标、生态质量向好发展,污染指标下降,这一升一降充分展示了湖州市在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就。

今年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设立湖州市绿色低碳创新改革实验区。王金南注意到,在省政府批复的建设方案中,将率先建立地市级生态产品第四产业主要评价指标、培育壮大生态产品服务“第四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生态产品价值构成中比较薄弱的生态调节服务,王金南建议应建立市场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生态资源权益交易。

“世界未来发展模式从对能源资源的依赖,走向对能源技术的依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主任、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在大会上介绍了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倍增式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他指出,利用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好处是可以“减碳”,但是它的难点在于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这造成电力运行平稳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此外,随着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提高,它的时间不平衡性将扩展到季节变动、年际变动的尺度,从而影响能源供应和它的可靠性、稳定性。

贺克斌以加拿大大火、京津冀暴雨举例说明,极端天气加剧了这些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气象资源的利用和极端天气造成的灾害,与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冲击呈现强关联性。他还提出光伏装备高频率使用造成的废弃物堆积、储能电池倍增式需求、大规模风光发电等一系列存在的问题。

面对挑战,贺克斌提出“一提高”和“一降低”的解决途径:可以通过风电跨区域并网和装机容量优化,来提高风电供电质量的稳定性;通过太阳能光伏处理和电力需求的空间互补、风和光之间的互补,来降低由可再生能源不稳定带来的问题。

当天,贺克斌也提醒道,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在未来的分布并不均匀,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能源资源供给渠道,下一步的竞争焦点在于能够大规模、稳定地建成使用新能源的技术体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风电产品生产国,我国在风电领域超过60%的关键零部件都是国产,自主研发的光伏电池转化技术也曾多次刷新世界纪录。贺克斌说,在新能源利用的研发领域,世界各国就像参加一场游泳锦标赛,在你追我赶,不断争夺未来发展的先机。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